Search

#不是想死,只是不知道怎麼活
#廢人與曖昧
#蔡榮裕
...

  • Share this:

#不是想死,只是不知道怎麼活
#廢人與曖昧
#蔡榮裕




「孤獨」的狀態或心境,在許多語文中,是「單一」的延伸。例如英文的「只有」:only,「獨自、孤單」:alone與lone,都來自於「一」:one。而拉丁文的「孤獨」:sōlus,據學者的推測,可能與「分開、分離、分別」的字根有淵源。於是,「孤獨」並非天然的狀態,而是「外力造成」的。它的衍生形容詞:dēsōlātus,「荒蕪、荒涼、渺無人煙」,是把人、把其他人、把原地的生命驅趕走的後果。

這不也是《廢人三部曲》的軸線之一嗎?

榮裕前一部作品的主標:《生命荒涼所在,還有什麼?》(無境文化,2020),不僅在本書的孤獨裡找到延續,找到淵源,也找到了作者所說的「餘地」。

但生命中的餘地,是在生命的荒蕪之中,或者之外?又或者......在閃爍的昏光中?
……

「孤獨」,在工業文明之前的過去,面對的是荒蕪的世界。荒蕪,是一種與文明的相對距離:被文明所遺忘的小島,或是遺棄文明的離群索居。但十九世紀之後,精神醫學漸次興起的時代,人的孤獨,透過文學的表現,變為面對自己、面對自己的異常、面對自己的不為人知、不為己知的一面。

從果戈理的《鼻子》(逃逸的身體殘缺部分)、愛倫坡的《威廉・威爾森》(同名同姓、同年同日生的入侵他者),到杜斯妥也夫斯基的《分身》(或譯為《雙重人格》)、史蒂文生的《化身博士》,乃至莫泊桑的《歐赫拉》所描寫瘋狂的逐步侵蝕。從荒謬、幻異,到憤怒、驚悚,乃至崩潰,故事中的主角,或遲或早,終將面臨一個孤獨的關鍵時刻:

如果那個人是我,那麼「我」是誰?

如果那個不正常的人,違悖社會規範、人倫禮俗而能活得好好的,為什麼「我」這樣一個正常人,卻活不下去?(摘錄自推薦序〈曖昧也是一張網,葉偉忠〉)


🧑🏽‍💻 蔡榮裕【廢人心理學三部曲】第二部 廢人與曖昧

《不是想死,只是不知道怎麼活下去——
每個孤獨,都有自己的個性》

👉9/1上市


Tags:

About author
【無境文化 / 精神分析系列叢書】 精神分析自佛洛伊德開創以來已有百年的歷史,由於政治、歷史以及文化等因素的隔閡,中文世界的引介始於1970年代,但缺乏系統與完整的介紹。   在西方世界的深植多時之後,精神分析早已不是侷限在疾病的領域,從而擴展到社會文化與日常生活的每個層面。不只是談論性、無意識、個人發展、人際關係、身心問題等等面相,從而與文學、藝術、社會角度探討個人、群體的種種主張、理論相互關聯。 反觀台灣,長期以來心理困擾與精神問題仍然某種程度被污名化,但是隨著經濟的穩定與社會的平和,身心靈的發展、人際關係的複雜,相對地獲得一定程度的青睞,唯獨精神分析像是餘煙嬝繞般地,斷斷續續地被提及,卻又沒有得到一定的重視。晚近二十年來,日本、韓國,特別是中國,對於精神分析的重視急速的發展,在這種精神分析即將在亞洲盛行的潮流中,無境文化也積極的耕耘精神分析在本地的發展,寄望精神分析不只是屬於醫藥問題,或者侷限於心靈健康等問題,更是每個人與自己的關係,也觸及了大眾文化的無意識核心的問題。 無境文化初步的出版計畫分三個方向 ●【在場】精神分析叢書: 有計劃的引介西方的精神分析,目前集中於法國精神分析的引介,相關的主題是現實、虛構、女性與精神分析的關係,日後也將論及憂鬱、兒童的精神分析觀點,近期內並且將深入簡出的介紹古典精神分析的概念,包括佛洛伊德與歷年來精神分析大師的創見。 ●【思想起】潛意識叢書: 培養臺灣精神分析師在本地分析場景的書寫,日後也將擴及臺灣社會、政治、文化的種種現象,以精神分析觀點分析。目前有蔡榮裕醫師集結多年的實務經驗陸續出版,日後將有更多分析師整理自己的本土經驗書寫,期望外國人士也能將台灣書寫轉譯引入西方世界。 ●【生活】應用精神分析叢書: 配合文學電影等公開的活動,定期出版精神分析與該藝文活動的成果。目前已出版村上春樹與精神分析、宮崎駿與精神分析、憂鬱與精神分析等,近期將推出搖滾樂與精神分析、阿莫多瓦與精神分析等生活周邊經驗結合精神分析的講座及紀錄。
【無境文化】積極的耕耘精神分析在本地的發展,寄望精神分析不只是屬於醫藥問題,或者侷限於心靈健康等問題,更是每個人與自己的關係,也觸及了大眾文化的無意識核心的問題。
View all posts